2025年1月26日是
第72屆“世界防治麻風病日”
暨第38屆“中國麻風節”
今年的主題是
“全面消除麻風危害,促進社會文明進步”
麻風病是一種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,麻風分枝桿菌具有嗜神經和嗜皮膚的特性,進入人體后,會在皮膚和周圍神經的施萬細胞中大量繁殖,從而引發免疫反應,造成皮膚和神經損害。若治療不及時,可導致眼、面、手、足的畸殘。
95%的人對麻風分枝桿菌有自然免疫力,即使感染了麻風分枝桿菌也不發病。麻風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以下幾種:
這是麻風病的主要傳播途徑。麻風病患者在咳嗽、打噴嚏的時候會噴出飛沫、唾液,如果這些飛沫、唾液進入周圍其他人的上呼吸道黏膜,就會導致感染麻風病。
有破損的皮膚接觸麻風病患者破損的皮膚后,會發生麻風病的接觸性傳播。
使用麻風病患者的衣物、被褥、毛巾等,也可能被傳染麻風病,但幾率較低。這種疾病不會通過與麻風病患者的偶然接觸傳播,如握手或擁抱、共享食物或相鄰而坐等。

早期可能出現邊界不清的淺色或紅色斑疹,隨著病情發展,會出現結節、斑塊,皮膚增厚、粗糙,嚴重時可出現潰瘍。

患者會有感覺障礙,對冷熱、疼痛等感覺變得遲鈍或喪失。還可能出現肌肉無力、萎縮,導致爪形手、垂足等畸形,面部神經受累可出現面癱。
麻風病主要采用多藥聯合療法(MDT)進行治療。結核樣型麻風使用氨苯砜和利福平,瘤型麻風使用氨苯砜、利福平和氯法齊明。患者需定期復查,監測治療效果和藥物副作用。完成全程治療至關重要,以防止疾病復發或產生耐藥性。支持性治療和心理支持也有助于患者康復。
目前我國對麻風病的診斷與治療實行免費。
密切接觸活動性麻風病患者時需佩戴口罩、接觸后洗手、注意個人衛生、加強營養、提高機體抵抗力等都可以減少患麻風病的危險。一旦發現麻風病癥狀,應及時就醫并接受醫生的診斷和治療,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,減少傳染和致殘風險。對確診的麻風病患者進行早期治療,以消除傳染性。同時,加強宣傳教育,提高公眾對麻風病的認識和了解,消除歧視和偏見。
鳳凰怡康宣傳部 宣
濟醫廣〔2024〕第1511號